把“桃”說成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水果,不是太準確,更貼切的應該是棗。棗的發源地在中國,全世界只有中國才大規模栽培棗樹,栽培面積和產量占全世界95%以上,國外基本沒有經濟栽培,大多數外國人甚至從來沒吃過棗,這種地位在水果中無出其右者。不過,棗的更顯赫身份是“中國第一大干果”,稱之為“水果”略有些尷尬,還是定義為“果樹”比較妥當。
是干果,也是水果
生活中遇到的棗,或是干棗蜜棗,或是碾成齏粉的棗泥,甚少鮮食,此事自古皆然。蘇秦曰“棗栗之實,足實于民”,將棗和栗并列為口糧;一千多年后,還是他們蘇家的蘇東坡在《與章質夫三首》中說,“萬一有南來便人,為野山參、干棗數斤,朝夕所須也”,又把干棗、野山參當成休閑食品......非是干棗貴重,實因野山參價廉,人參的發跡史始于明末清初,之前的咖位只是平常而已。如今野山參已是高不可攀,棗卻仍然一如既往地陪伴著廣大勞動人民,尤其是在北方的鄉村,棗樹幾乎無處不在。正如歐陽修詩曰“秋來紅棗壓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盤”,古人當然也吃鮮棗,更何況現代人。《中國果樹志·棗卷》收錄棗的栽培品種700多個,分為制干型、蜜棗型、鮮食型和兼用型等4類,鮮食品種261個,冀魯棗區占比最高,但過去多數只是零星栽植,非產地一般接觸不到。直至上世紀90年代,河北、山東的“冬棗”等品種以第二代水果的名義開始規;耘,棗才有了在現代水果界初露鋒芒的機會。不過,本磚家倒是從小就把棗當成水果吃,因為我家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棗和酸棗的關系,酸棗通常是低矮灌木,據說往往長到杯口粗即枯死,再從根部發新芽,但架不住特別能活,動輒壽至千年,有時也能集腋成裘長成個喬木模樣,“參天”雖無可能,“大樹”還是有的。上圖是青島即墨區楊家屯村的“千年酸棗樹”,我在當地掛職時曾騎行數公里山路專門前去拜謁,歷經坎坷后終于親見其芝顏。樹高8米有余,樹干古拙遒勁,據鑒測樹初生于隋唐,已有1400多年樹齡,至今仍枝繁葉茂,秋季時碩果累累。既然酸棗可以長成這樣,被馴化為高大的棗樹似乎也沒啥不能理解的。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有來自于網絡文章,并不代表本站觀點、立場,本站也不為其真實性負責,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如文章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