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柚(學名:Citrus paradisi Macf.)是蕓香科柑橘屬植物,小喬木,枝略披垂,無毛。葉形與質地與柚葉類似,但一般較小,翼葉也較狹且短,嫩葉的翼葉中脈被短細毛。總狀花序,稀少或單花腋生;花萼無毛;花瓣比柚花的稍小。果扁圓至圓球形,比柚小,果皮也較薄,果心充實,綿質,果肉淡黃白或粉紅色,柔嫩,多汁,爽口,略有香氣,味偏酸,個別品種兼有苦及麻舌味;種子少或無,多胚。果期10-11月。 [1]
野生葡萄柚原產中美洲,約于1750年首先發現于南美巴巴多斯島,1880年引入美國,約1940年前后引入中國。中國臺灣、廣東、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川、重慶、廣西、海南和云南等地均有引種栽培。 [1-2] 生態適應性強,既適宜干旱的荒漠沙壤,又適于濕潤的亞熱帶氣候,耐寒亦耐貧瘠。 [3]
葡萄柚又叫西柚、朱欒。因掛果時果實密集,呈簇生狀,似葡萄成串垂吊,故稱葡萄柚。系蕓香科柑橘亞科柑橘屬常綠喬木果樹。它與柑、橘、橙有宗族關系,與柚有親近的血緣關系。是四大柑橘類群(甜橙類、寬皮柑橘類、檸檬類、葡萄柚和柚類)之一,亦是西方發達國家上流社會最受青睞的飲料之一。 [2]葡萄柚的來歷有些傳奇,莎多克在巴巴多斯島上將牙買加甜橙和印度尼西亞柚混栽后,柚橙間發生自然雜交,從此世界上就有了葡萄柚。一般認為開初的葡萄柚不堪食用,直到后來佛羅里達人鄧肯(A. L. Duncan)發現葡萄柚一優株,并于1892年命名為“鄧肯”后,葡萄柚才開始商業性種植。鄧肯葡萄柚的母樹依然健在,樹齡達160年以上。紅肉葡萄柚則是在1929年由普通白肉葡萄柚變異而來。 [3]
數值分類學認為,葡萄柚是柚和甜橙的雜種。葡萄柚的母本是柚,由于柚的每一對染色體核型均出現在葡萄柚中,因此,可以確定葡萄柚的確是柚的雜種,但兩種不同的核型組成則有可能來自兩個獨立的雜交事件。 [3]
品種演變
最早栽培的葡萄柚果實為白肉、有核,統稱為鄧肯葡萄柚。1862年在佛羅里達發現一株無核果實實生變異,1886年確認其無核變異后,命名為馬敘(Marsh)葡萄柚。生產上,鄧肯葡萄柚基本被馬敘葡萄柚取代。隨后又陸續發現果肉色澤不同的芽變和實生變異,加上人工誘變育成的品種,葡萄柚品種資源越來越豐富。此外,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柑橘研究中心于 1958年用低酸柚CRC 2240(2X)與四倍體馬敘葡萄柚雜交獲得三倍體無核新品種奧羅布郎柯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有來自于網絡文章,并不代表本站觀點、立場,本站也不為其真實性負責,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如文章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