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原產亞洲熱帶,在中國廣為栽種后,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生長習性
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蘗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嚴重影響。
相對濕度50~90%為宜。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同時需增強根系活力和延長莖葉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約需水500~800千克。
2.形態特征
一年生水生草本。稈直立,高0.5-1.5米,隨品種而異。葉鞘松弛,無毛;葉舌披針形,長10-25毫米,兩側基部下延長成葉鞘邊緣,具2枚鐮形抱莖的葉耳;葉片線狀披針形,長40厘米左右,寬約1厘米,無毛,粗糙。 圓錐花序大型疏展,長約30厘米,分枝多,棱粗糙,成熟期向下彎垂;小穗含1成熟花,兩側甚壓扁,長圓狀卵形至橢圓形,長約10毫米,寬2-4毫米;穎極小,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跡,退化外稃2枚,錐刺狀,長2-4毫米;兩側孕性花外稃質厚,具5脈,中脈成脊,表面有方格狀小乳狀突起,厚紙質,遍布細毛端毛較密,有芒或無芒;內稃與外稃同質,具3脈,先端尖而無喙;雄蕊6枚,花藥長2-3毫米。 穎果長約5毫米,寬約2毫米,厚約1-1.5毫米;胚比小,約為穎果長的1/4。
3.地理分布
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長。
一.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位于南嶺以南,我國最南部。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以及臺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
二.華中雙季稻稻作區 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是我國最大的稻作區。
三.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地處云貴和青藏高原,黔東湘西高原。
四.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位于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和晉、陜、蘇、皖的部分地區。
五.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位于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及內蒙古東北部。
六.西北干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
4.栽培技術
稻米的種植技術,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國發明的。傳說中是神農氏教導人們如何種稻。
稻的耕種除傳統的人工耕種方式,亦有高度機械化的耕種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驟:
整地
種稻之前,必須先將稻田的土壤翻過,使其松軟,這個過程分為粗耕、細耕和蓋平三個期間。過去使用獸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來整地犁田,但當今多用機器整地了。
育苗
農民先在某塊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會被稱為秧田,在撒下稻種后,農人多半會在土上灑一層稻殼灰;現代則多由專門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來使稻苗成長,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關鍵。在秧苗長高約八公分時,就可以進行插秧了。
插秧
將秧苗仔細的插進稻田中,間格有序。傳統的插秧法會使用秧繩、秧標或插秧輪,來在稻田中做記號。手工插秧時,會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幫助農人將秧苗分出,并插進土里。插秧的氣候相當重要,如大雨則會將秧苗打壞。現代多有插秧機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狀不是
5.儲存方法
控制水分:水分過大,容易發熱霉變,不耐儲存,因此稻谷的安全水分是安全儲藏的根本,入庫前應經過自然干燥,水分達到安全標準(14%以下),若入庫原始水分大,應及時進行干燥處理。
清除雜質:水稻中通常含有稗子、雜草、穗梗、葉片、糠灰等雜質以及癟粒,這些物質有機質含水量高、吸濕性強、載菌多、呼吸強度大、極不穩定,而糠灰等雜質又使糧堆孔隙度減少,濕熱積集堆內不易撒去,這些都是儲藏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入庫前必須把雜質含量降低到0.5%以下,可以大大提高儲藏穩定性。
適時通風 : 新水稻往往呼吸旺盛,糧溫較高或水分較高,應適時通風,特別是一到秋涼,糧堆內外溫差大,這時更應加強通風,結合深翻糧面散發糧堆濕熱,以防結霉,有條件的可以采用機械通風。
低溫密閉 : 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氣通風,使糧溫降低到10℃以下,水分降低到安全標準以內,在春暖以前進行壓蓋密閉,以便度夏。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有來自于網絡文章,并不代表本站觀點、立場,本站也不為其真實性負責,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如文章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