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莞食材配送中心 “天價”蔬菜跌落“神壇”!從30元到6毛/斤,價格暴跌98%!
2021-10-07這幾天,陽光玫瑰價格從300元暴跌至10元,引起了很多關注和討論。
陽光玫瑰葡萄作為一種進口水果,自從2010年從日本引進就備受國人的歡迎,而它的價格一度漲至300元/斤,普通人想都不敢想,因此它也有葡萄中的愛馬仕之稱,比起普通葡萄高出15-20倍。
陽光玫瑰 陽關玫瑰 然而近兩年,陽光玫瑰行情開始了急速下跌,從上百元跌至10-20元一斤,價格直接腰斬,而且大家還不愛吃了。
陽光玫瑰不是個例。幾年前,素有“仙草”之稱的鐵皮石斛也經歷了價格大幅下跌,從動輒上萬一斤到現在才幾百;甚至也有許多“天價蔬菜”墜落神壇,從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銷售“困難戶”。
這些“天價蔬菜”到底怎么了?
跌落神壇的“爆品蔬菜”
首先,小蔬先為大家講述三個蔬菜的“墜落”史。
紫甘藍:被譽為“紫色人參”
曾30元一斤,如今跌成白菜價
紫甘藍并不是我國本土蔬菜,而是一種原產于地中海沿岸的一種蔬菜,清代時候傳入我國,種植歷史也超過了百年。
2000年之后,紫甘藍開始被商家炒作成“神菜”,那時候由于紫甘藍在我國并不被人熟知,很容易把它冒充成“進口蔬菜”,且紫甘藍當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為排名第三可食用最佳蔬菜,其營養價值比之一般的蔬菜豐富很多,于是很多商家借用這個噱頭,把紫甘藍美譽為“紫色人參”。
紫甘藍 當時紫甘藍(2斤左右)一度貴到了30元一斤,可知其價格有多貴了。
后來在專家辟謠之后,消費者才漸漸熟悉了紫甘藍,從營業價值來說,確實值得吃,但當時炒作的價格卻過于昂貴。
也因為此后紫甘藍產量擴大,其價格跌成了3元一斤。按最新行情,北京新發地市場紫甘藍價格都跌到6毛一斤的白菜價了。
秋葵:曾因“特供菜”被熱炒
過去一斤30元,如今一斤2元
秋葵雖然很早就傳入了我國,但很長時間內未走進老百姓的視線,一直被當作一種比較稀有的蔬菜品種來對待。
直到2008年奧運會,秋葵被當作“奧運蔬菜”開始流行起來,因為秋葵本身含有的營養物質較多,加之很多國外選手食用它,所以成為了一種熱門蔬菜。
秋葵 2014年南京青奧會,秋葵再次被作為“特供菜”,市場開始炒作秋葵,諸如“植物黃金、糖尿病神藥,還能減肥、防癌、駐顏、抗衰老等等”說法讓秋葵一下子成了“網紅”,并走入大眾的視線,當時一斤賣到了30元。
秋葵 但2015年,關于秋葵的負面評價開始增多,既有辟謠“神藥”傳言的,說它vc含量不如小青菜,ve含量低于菠菜,煙酸比不上各種豆類;也有抱怨秋葵價格不好的,一年間,秋葵從“貴族”變“平民”。
如今,秋葵再也沒有往日的“風光”,從最近的行情來看,江蘇無錫農產品批發市場黃秋葵每公斤均價8元左右,而最低價格跌至2元/千克。
寧夏菜心:譽“香港菜王”光環
進入低價時代
菜心原產自廣東,在2006年前后引入寧夏開始規模化種植。因寧夏獨特的氣候和土壤結構,寧夏菜心顏色更加翠亮,莖稈粗壯、葉片肥厚,口感也格外爽滑脆嫩,纖維少、甜度高。
得天獨厚的種植環境使寧夏成為最受歡迎的菜心產地,一時間吸引了廣東、福建、香港等多地的經銷商和農業公司加入,并有了“寧夏菜心譽粵海”的榮譽。2018年,原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正式批準對“寧夏菜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菜心 十多年前,寧夏剛開始種菜心時,由于量少,都是空運銷往香港的高檔餐廳,每公斤菜心能賣20多塊。但在2018年上市高峰期,1箱15公斤的菜心僅賣60元,甚至在30元之下,其生產及運輸成本就達到75元至80元,廣大菜心基地可以說重度虧損。
“天價蔬菜”為何跌成地攤價?
發現沒有,不管是陽光玫瑰、鐵皮石斛,還是紫甘藍、秋葵,都是先經歷了高光高利時期,但最后跌落神壇。
小蔬總結了這些“天價蔬菜”價格跌落背后,有一些共性原因:
1 跟風種植,產量擴張太快導致價格低谷。
寧夏的菜心種植面積從10年前的幾萬畝擴張到2018年的20萬畝。一年4茬,年產量達50萬噸。產量激增之后,導致價格趨于平民化。
紫甘藍和陽光玫瑰都是如此,在紫甘藍被炒作起來之后,農民開始大量種植紫甘藍,并且紫甘藍的產量也非常高,根據品種不同,畝產可達2噸到4噸,這也使得紫甘藍的價格,從天價跌成了3元一斤。
2 品質與口碑下降。 對比國內市場的陽光玫瑰,和日本的口感相差很大。就國內市場來說,很多人并沒有相關的種植技術,只是跟風種植,生怕錯過了風口,但管理上粗制濫造,以至于口感下跌。
這樣的問題,同樣出現在寧夏菜心身上。前幾年就有菜商反映,寧夏菜心口感越來越差,跟以前的產品相比口感偏硬,菜味差,甜度弱,找不到過去沁人心脾的感覺。真甜農業就曾分析稱,“寧夏菜心因產量激增、競爭白熱化,加之土壤超負荷種植失去肥力導致菜心品質下降。”
3 市場期望過高,消費市場“虛假繁榮”。
紫甘藍和秋葵,跌下神壇的原因都離不開市場(消費者)對其期望值太高,包括對產品容量和對產品價值的期望過高。
實際上秋葵的市場消費容量有限,其特殊的口感就限制了自身發展,很多消費者只是抱著嘗鮮的心理消費(同樣也有很多人認為紫甘藍不好吃);還有一群人是沖著秋葵所謂的“神藥”功能捧場的,當過度營銷被揭穿,消費者自然不再買賬了。
而這兩批消費者也造就了市場的“虛假繁榮”,市場供大于求,價格下跌。
另外,近年來,隨著五花八門的銷售渠道增多,品種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市場競爭加劇。某一個蔬菜產品短期內紅一下越來越容易,因為營銷推廣勾起了消費者的欲望,但是當新鮮勁兒過后,產品要想持續三五年紅、甚至更長時間的紅,卻越來越困難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