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崗食材配送中心 冬季有哪些風俗
2018-9-9冬季是四季之一,冬季來臨,總要面對寒冷的天氣,冰冷的水,刺骨的冷風,可每逢過年過節也會有很多的活動,這都是為了使節日更有看頭更精彩,那你知道冬季有哪些風俗嗎?下面由中華美食網小編為大家詳細講解一下吧。
冬季有哪些風俗
1、吃餃子
提到冬季,不得不說吃餃子。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2、吃餛飩面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3、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4、吃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5、吃冬至團
亦稱“冬至丸”。漢族冬至節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陽歷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蘿卜絲等作餡,包成團,稱作“冬至團”,并饋贈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團圓的意思。
6、“冬至暝”搓丸
冬至前一夜,在福建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桌上以紅柑為“果岳”(即是把紅柑堆疊成小山岳狀,故名)。放了鞭炮,一家人就開始“搓丸”。“搓丸”畢,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蓋子,擺在“灶公”灶前過夜。
7、冬至祭祖
冬至早,一家人帶著湯圓、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關于冬季有哪些風俗相關知識小編就講到這了,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冬季的風俗有哪些了吧,冬季的寒冷是必須面對的,大家在參加風俗活動的同時也要注意保暖哦,以防感冒了,還要經常吃一些有助于袪除寒氣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