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江蔬菜配送公司 世界各國的營養午餐這樣吃
2018-9-30日前,微博一網友曝光河南某小學營養餐僅半碗面條,與墻上規定菜單嚴重不符。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學校供應的午餐則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之一。許多營養專家認為,好吃美味的午餐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快樂是健康的基礎,因此,營養午餐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意義重大。那么,各國提供的中小學生營養午餐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在世界范圍內來講,日本和美國已經擁有較為完整的營養餐體系和規則,擁有成熟的措施和悠久的歷史。而印度和澳大利亞也在“讓孩子們都能吃上免費午餐”和“讓孩子們吃得更健康”這兩方面努力著。
日本
“食育”一詞在日本流行
19世紀始于僧人善舉 千禧年普及率已超九成
日本學校的營養午餐始于19世紀。1889年,由于家境清貧,在山形縣一所小學就讀的孩子們每天中午都餓肚子,當地僧人協商后決定為孩子們提供午餐。午餐很簡單,由飯團、烤魚和咸菜組成,到了中午,僧人就去學校發放午餐,讓孩子們填飽肚子。至今,這所小學還立有“首次供應午餐學校”的石碑,以紀念僧人們的善舉。
1923年,日本政府著重向營養不良的學生提供午餐。1946年,文部省發布通告,強調要從增強學生的體質和進行營養教育的角度出發,為全體學生提供營養餐;有關部門聯合發布《普及獎勵學校實施供餐》的通知,倡導社會各界支持學校營養午餐的實施。1947年,學生營養午餐的實施率為23%,1950年,實施率增長到69%。
1954年,日本頒布《學校營養午餐法》,從法律的角度對學生營養午餐提出了明確要求。從那以后,學生營養午餐得到了快速發展,供餐作為教育的一環,不僅讓孩子深刻理解糧食的來之不易,也以此培養良好的餐桌禮儀。
1998年,日本營養午餐在中小學普及率達到92.8%,饑餓問題不再存在,但營養過剩的比例卻在增加,學生的飲食習慣也出現了新問題。為此,文部省對實施營養午餐的目的進行了調整,強調以飲食為中心,對學生進行營養教育,指導學生正視自己的健康。
學校配有專門的營養師 提前一個月發放食譜
日本《學校給食法》第五條規定:“學生營養需要有專門教職員負責,必須具有營養教師資格證,并具有必要的知識和經驗。”文部省也曾規定,學生人數超過600人的學校,必須配備專職營養師;不足600人的學校,可以兩校或多校合用一位。
營養師分為普通營養師與管理營養師,由各都道府縣聘用,屬于公務員。普通營養師在大學畢業后通過考試就能獲得資格,而管理營養師還需要參加文部省的考試。他們負責學校午餐食譜的調制和實施,兼顧營養平衡和各地區飲食習慣,并對學生進行營養教育與營養指導。
學校營養師會提前一個月發放食譜,讓孩子交給家長,以便家中的食譜與學校的食譜不發生沖突。學校規定,食譜一個月內不能重復,且每一餐的營養成分、食材來源與產地等都需要標明。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口味,有些學校還制定了兩套營養午餐食譜,并添加了地方特產,比如福島盛產鱈魚籽,學校午餐中就有腌鱈魚籽;北海道盛產三文魚,午餐中就有熏三文魚。
由于食譜考慮了營養平衡的因素,所以學生不能挑食,如果某位學生有挑食的問題,會得到營養師的“特別關注”:營養師不僅對其進行重點指導,并要求其盡可能地吃完營養午餐,改變挑食的毛病。
最早推廣食育理念的國家
日本是全世界最早推廣食育理念的國家。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著名醫生石冢左玄出版了《通俗養生法》,他指出:“今日有學童之人應認識到德育、智育、體育全在于食育。”1903年,作家寸井玄齋發表了《食育論》,其中寫道:“小兒有德育、智育、體育,而食育在其前,體育和德育之根本也在于食育。”因此,石冢左玄和寸井玄齋被認為是日本食育的提倡者。
2002年,日本自民黨在其政府調查會中設立了食育調查會。2003年,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演說中提到了“食育”一詞,該詞立刻在日本流行。2005年,日本制定并實施《食育基本法》,其中強調:“對于培育孩子的豐富人性、掌握生存能力來說,最重要的是‘食’,‘食育’應被置于首位。”該法還指出:“食育不單是烹飪技術,而是關于對食的認識、營養學、傳統食文化以及成為食品之前的初級產品、加工產品的綜合性教育。”
由此可見,在日本人的看法中,食育與飲食觀念、膳食營養知識、飲食衛生安全和飲食文化等關于營養學、人生觀的教育聯系在一起,不僅是單純的餐桌禮儀和食品營養搭配,還會加強孩子對環境的愛護之心,從而減少對事物以及資源的浪費。在日本,食育分為兩個環節,一是在校吃午餐,一是參與勞作。
許多日本班主任都認為:“食物安全是第一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也很重要,當值日生可以讓孩子們學會團隊協作。”然而,當值日生也不容易,在動畫片《櫻桃小丸子》里,小丸子就曾抱怨過:“值日生好辛苦!我要多吃一碗飯!”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