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又稱同蒿、蓬蒿、蒿菜、菊花菜、塘蒿、蒿子桿、蒿子、桐花菜(在福建等地也叫鵝菜、義菜),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長形羽狀分裂,花黃色或白色,與野菊花很像。瘦果棱,高二三尺,莖葉嫩時可食,亦可入藥。
形態特征
莖葉
光滑無毛或幾光滑無毛。莖高達70厘米,不分枝或自中上部分枝。基生葉花期枯萎。中下部莖葉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長8-10厘米,無柄,二回羽狀分裂。一回為深裂或幾全裂,側裂片4-10對。二回為淺裂、半裂或深裂,裂片卵形或線形。上部葉小。
花
頭狀花序單生莖頂或少數生莖枝頂端,但并不形成明顯的傘房花序,花梗長15-20厘米。總苞徑1.5-3厘米,總苞片4層,內層長1厘米,頂端膜質擴大成附片狀。舌片長1.5-2.5厘米。
舌狀花瘦果有3條突起的狹翅肋;肋間有1-2條明顯的間肋。管狀花瘦果有1-2條橢圓形突起的肋,及不明顯的間肋。
分布范圍
原產地中海,在中國已有900余年的栽培歷史,且分布廣泛,但南北各地栽培面積很小。分布在安徽、福建、廣東、廣西、廣州、海南、河北石家莊、湖北、湖南、吉林、山東、江蘇等省。
種植技術
1 整地施肥
播種前施足腐熟基肥,每畝1500--2000千克,另加磷酸二銨20--25千克,均勻撒在田內,翻耕耙平做成平畦。
2 播種
茼蒿種植主要采取撒播或條播,播種后覆土1厘米左右,耙平鎮壓。春播一般在3--4月間,秋種在8--9月間,冬種在11~--2月間。小葉品種適于密植,用種量大,每畝2--2.50千克;大葉種側枝多,開展度大,用種量小,每畝1千克左右。
3 田間管理
3.1 溫度。茼蒿生長適溫17--20℃,早春播種天氣還比較冷涼,并伴有倒春寒現象,因此播種后需要在畦面上覆蓋地膜或舊棚膜,四周用土壓實,防寒保溫,待天氣轉暖,幼苗出土頂膜前揭開薄膜。保護地種植超過25℃時要打開通風口放風。
3.2 間苗除草。當小苗長到10厘米左右時,小葉種按株、行距3--5厘米見方間拔,大葉種按20厘米左右見方間拔,同時鏟除雜草。
3.3 澆水施肥 幼苗出土后開始澆水,澆水時間和次數要靈活掌握,以保持土壤濕潤為標準。每次采收前10--15天追施1次速效性氮肥,每畝施硝酸鉀15千克,尿素8千克左右。
3.4 病蟲害防治。防治茼蒿病蟲害主要從農業防治入手,要合理施肥澆水,避免忽大忽小;溫度管理不忽高忽低,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植株健康生長,減少病蟲危害和農藥施用,維護生態平衡。
4 收獲。當幼苗長到18--20厘米高時,小葉種貼地面一次性割收,洗凈根部泥土,捆成小把上市。大葉茼蒿收獲比較靈活,可一次性采收完,也可以采取1次播種多次采收,方法是:收獲時留主莖基部4--5片葉或1--2個側枝,用手掐或小刀割上部幼嫩主枝或側枝,捆成把上市,隔20天左右掐1次。每次收完及時澆水追肥,以促側枝萌發。
選購技巧
茼蒿多用于火鍋和拌菜。為使葉子和莖桿都能均勻煮熟,可從莖短葉茂的茼蒿中挑選莖桿粗細適中的。粗莖而又中空的茼蒿大多生長過度,葉子又厚又硬。 新鮮茼蒿通體呈深綠色。應舍棄葉子發黃、葉尖開始枯萎乃至發黑收縮的茼蒿。莖桿或切口變褐色也表明放的時間太久了。
營養價值
蓬蒿具有調胃健脾、降壓補腦等效用。常吃茼蒿,對咳嗽痰多、脾胃不和、記憶力減退、習慣性便秘均有較好的療效。而當茼蒿與肉、蛋等共炒時,則可提高其維生素A的吸收率。將茼蒿炒一下,拌上芝麻油、味精、精鹽,清淡可口,最適合冠心病、高血壓病人食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有來自于網絡文章,并不代表本站觀點、立場,本站也不為其真實性負責,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如文章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