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新聞
- 財政部緊急預撥8000萬元農業生...
- 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范圍擬納入...
- 全省專題培訓班為何選址東莞開班?...
- 加濕器會誘發加濕性肺炎?隆冬
- 加濕器的使用有利有弊 如何使用不...
- 華西牙科根管治療 根管解剖的介紹
- 回南天多潮濕 當心4種病找上門早...
- 中堂鎮聚力添“綠”,全民掀起植綠...
- 廣東東莞開培訓班,助力推進重要農...
- 農業種質資源“家底”揭曉:新收農...
聯系我們
聯系人:蘇先生
手機:134-804-11888
電話:400-0769-006
郵箱:815665333@qq.com
地址:東莞市東城街道丁平甲路7號
全省專題培訓班為何選址東莞開班?
3月20日,廣東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動員暨農業文化遺產專題培訓班在東莞正式開班,省內21個城市的農業農村部門有關分管領導齊聚于此,參加培訓學習。這一舉措充分體現了對東莞在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挖掘、保護與利用工作方面的高度肯定。
廣東著力保護傳承嶺南農耕文化
今年,《農業農村部落實中央一號文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保護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組織開展農耕文化資源調查,深入挖掘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并實施‘農遺良品’優選培育計劃”。在2025年農業農村部文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十項重點工作中,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農耕文化展示傳播、加強優秀農耕文化作品創作這三項工作都與農耕文化緊密相關。
嶺南地區擁有悠久的農業歷史,地域特色極為鮮明,是中華農耕文明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目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在廣東雖已“落地生根”,但尚未達到“遍地生花”的階段。與浙江等先進省份相比,廣東無論是在遺產數量、機制建設還是資源挖掘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為了對標先進、加速破局,今年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繼續將嶺南農耕文化保護傳承納入重點工作范疇,扎實推進全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通過此次普查,旨在準確掌握傳統農業生產系統的基本情況、分布狀況以及瀕危程度,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與傳承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當前,正值第八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期。此次在東莞舉辦培訓班,一方面是因為東莞在推進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便于全省兄弟城市進行交流學習;另一方面,東莞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了全力支持。培訓班邀請的授課老師均是在農業文化遺產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家學者,他們不僅理論造詣深厚,而且實踐經驗豐富。通過培訓交流,有望挖掘出更多具有嶺南特色的農業文化遺產。
東莞傳統農業產業煥發新活力
作為世界制造名城,東莞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荔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東莞深入挖掘荔枝農業文化遺產各方面的價值,以創建國家級嶺南荔枝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為契機,出臺了一系列荔枝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打響了荔枝產業、市場、科技、文化“四張牌”。
在東莞荔枝種植過程中,尤其注重技術的繼承創新和新品種的培育。選育出的荔枝新品種占全國新選品種的六分之一,全市優質荔枝占比超過85%,位居全省前列。2020年1月,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東莞)成功入選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今年1月,更是順利入選第三批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作為全國知名的荔枝產區,東莞高位推動荔枝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同時,編纂了《東莞荔枝》專著,使得莞荔品牌愈發響亮。東莞從過去的農業大縣發展成為如今的國際制造業名城,成為在全省挑大梁的經濟大市,并且走出了一條工業和農業并存、都市和田園互映、居民和農民共榮的鄉村振興之路。
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東莞始終堅守農業傳統,積極挖掘、保護、傳承農業文化遺產,使得荔枝、香蕉、莞香等傳統農業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當前,東莞正充分利用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東莞)以及“高端荔枝出東莞”這一金字招牌,努力將小荔枝打造成為富民興村的“幸福果”“致富果”,這些經驗做法具有良好的示范推廣價值。
專家聲音
華南農業大學趙飛:突出嶺南特色項目,挖掘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工具、是抓手、是理念,保護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才是最終目的。當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競爭異常激烈,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月20日,在廣東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動員暨農業文化遺產專題培訓班上,農業農村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課題負責人、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趙飛圍繞“我省重要農遺申報的若干注意事項”進行了現場授課。
趙飛表示,“‘農遺’是傳統農耕文化的精粹,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他還分享了歷年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與認定情況。從相關數據可以看出,每年的批準比例有所不同,整體呈現出下降趨勢;而且申報賽道競爭激烈,可謂“車滿為患”。
那么,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呢?趙飛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要高度重視申報材料的學術質量,在選定遺產主導要素時,應少考慮“特產”“非遺”“文物”等因素,多關注“傳統農業系統”,著重展示“地方性”的農耕智慧和鄉土文化;二是要突出具有嶺南特色的項目,廣東農耕文化開放包容,既保留了古南越遺傳,又深受中原文化哺育和外來文化影響,這些“嶺南特色”往往是申報的“加分項”。
當然,申報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并非保護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的唯一途徑。趙飛特別提醒,當前可以在農耕文化資源的普查、科普與活化利用等方面多做文章、多下功夫。
- 上一條: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范圍擬納入設施農業
- 下一條:$Next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