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新聞
- 展商風采視頻:內蒙古曼德拉攜“荒...
- 高油高產大豆開辟“新賽道” 助力...
- 各鎮街全力推進春季農資打假專項行...
- 兩部門部署2025年元旦春節等節...
- 五大支撐助力我國糧食生產躍上新臺...
- 2024農業企業可持續發展會議成...
- 市農科中心科技特派員緊急出動,助...
- 全球首個茶類農業文化遺產聯盟于福...
- 流動“技術驛站”:解鎖疫病防控難...
- 全國早茶大會暨2025“貴州綠茶...
聯系我們
聯系人:蘇先生
手機:134-804-11888
電話:400-0769-006
郵箱:815665333@qq.com
地址:東莞市東城街道丁平甲路7號
五大支撐助力我國糧食生產躍上新臺階
本網訊 黨中央、國務院對糧食安全極為重視,高瞻遠矚地提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并將其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近年來,受新冠疫情、局部地緣沖突以及國際糧食價格震蕩下行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我國糧食生產依舊破浪前行,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抗風險能力,不僅產量穩中有增,而且結構持續優化,有力保障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一國家糧食安全目標的達成。
2010年、2012年、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分別成功突破1.1萬億斤、1.2萬億斤、1.3萬億斤大關。2023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3908億斤,實現“二十連豐”。依據國家統計局12月13日公布的最新數據,202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413萬億斤,首次突破1.4萬億斤。在糧食生產總量不斷實現歷史性跨越的同時,近年來糧食生產結構也在持續優化,優質水稻、專用小麥的供給量有所增加,玉米產需缺口逐漸收窄,大豆產量連續3年保持在2000萬噸以上,自給率也有所提高。這些成就的取得來之不易,得益于政策好、人努力、基礎實、科技強、防風險這五大支撐因素。
一是政策利好。近年來,為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國家構建了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在價格支持方面,持續推行稻谷與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政策,讓農民心里有了“定心丸”。2024年,早秈稻、中晚秈稻及粳稻的最低收購價均比2019年有所提高,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每斤也上調了6分,這無疑增強了農民種糧的信心。在種糧補貼方面,2024年國家進一步加大力度,實施了包括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大豆玉米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以及耕地輪作休耕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并安排資金支持開展糧油單產提升行動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為農業生產注入了強勁動力。自2021年以來,為對沖農資價格大幅上漲對農民種糧收益的影響,中央財政先后累計向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700億元。在農業保險方面,2024年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讓種糧農戶更加安心。據統計,2023年,中央財政撥付三大糧食作物保費補貼約200億元,為超過1億戶次種糧農戶提供了超過8000億元的風險保障,極大地增強了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二是人員努力。各級黨委政府圍繞糧食生產這一核心,從春耕到秋收等各個環節多次進行精心研究和周密部署,以確保農業生產順利進行和糧食產量穩步提升。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近3000名專家積極投身新品種培育和高效農機設備開發工作,有效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一線農技人員如同貼心保姆,深入田間地頭,及時向農民傳授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確保新技術能夠在農村落地生根。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也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方位服務,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為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注入了活力。
三是基礎堅實。我國持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糧食生產筑牢根基。嚴格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現象,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2023年底,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扎實推進大中型灌區建設和改造,全國耕地灌溉面積較十年前增加了1.23億畝,總體灌溉面積達到10.75億畝。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4年實施面積已超過1.12億畝,有34個項目實施縣的實施面積在100萬畝以上,保護性耕作在減少風蝕水蝕、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產量、降低作業成本等方面的成效持續顯現。
四是科技強大。我國在糧食科技領域通過優化作物品種、改進耕作技術、提升農機裝備水平等途徑,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種業創新取得一定成果,初步培育出一批耐鹽堿小麥品種,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進程加快,新收集農業種質資源53萬份。農機裝備水平顯著提升,精準播種、精準施肥噴藥機、智慧灌溉等技術和裝備得到大面積推廣。智能化農機逐漸普及,無人駕駛拖拉機、植保無人機等高端智能農機開始應用于田間地頭,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支撐。2023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超過10.78億千瓦,農機裝備總量接近2億臺,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過63.2%,糧食平均畝產389.7千克,較上年畝均提高2.9千克,單產提高對增產的貢獻達58.7%,300個重點縣單產提升對糧食豐收的貢獻率達到73%。
五是風險防控到位。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重發的大背景下,作為“靠天吃飯”的農業行業,必須有效防范和應對各類自然風險。在這方面,我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機制,努力實現“龍口奪糧”“蟲口奪糧”。加強監測預警工作,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不斷加強與氣象部門的溝通會商,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和防范措施,為糧食安全生產提供保障。救災能力進一步提升。今年以來,面對各種自然災害,中央財政多次及時下達農業防災減災和水利救災資金,支持災區全力做好救災等相關工作。落實好“一噴三防”“一噴多促”等關鍵技術,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排灌設施進一步完善。建成各類田間灌排渠道1000多萬公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2700多萬處,實現大災少減產、小災能穩產、無災多增產,為全國糧食穩定增產提供了有力支撐。
?。ㄖ袊r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共性技術創新團隊首席辦公室 韓一軍、常?。?/p>
- 上一條:兩部門部署2025年元旦春節等節點糧油市場保供穩價工作
- 下一條:$Next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