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新聞
- 東坑全面鋪開綠美鄉村建設評比活動
- 黃江積極推進荔枝綠色防控技術應用...
- 春日“頂流”來襲!糯嘰嘰美食,你...
- 全省注冊會計師協會秘書長赴武山沙...
- 謝崗開展汛期人員撤離應急演練,筑...
- 全國早茶大會啟幕,《2024全國...
- 以科技藏糧,穩穩端牢“中國飯碗”...
- 疾病預防小常識 4種方法助你預防...
- 堿性洗發水好嗎 選擇洗發水要注意...
- 探秘虎門“家族基地”,酷感超乎想...
聯系我們
聯系人:蘇先生
手機:134-804-11888
電話:400-0769-006
郵箱:815665333@qq.com
地址:東莞市東城街道丁平甲路7號
以科技藏糧,穩穩端牢“中國飯碗”
一批又一批優質高產的良種從實驗室成功“邁進”田間地頭,無人機、遙感技術在助力黑土地高效利用、開展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大顯身手,“智慧農業”正逐步勾勒出現代農業生產的嶄新畫卷……
2024年,我國科技創新成果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呈現加速態勢,持續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有力助力端牢“中國飯碗”。
種子堪稱農業的“芯片”。要端牢“中國飯碗”,培育優良種子是關鍵所在。
既好吃,又具備抗赤霉病能力!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團隊選育的小麥新品系“中科163”和“中科163A”,日前憑借其優異表現受到廣泛關注。該團隊運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讓新品系擁有了出色的抗赤霉病特性,同時顯著提高了育種效率。
而在不久前公布的另一項育種新策略中,我國科研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基因編輯技術,為作物安裝了“溫度感應器”。培育出的水稻、番茄新種質,在正常農業生產條件下實現大幅增產,在高溫逆境下也能保持穩定產量。
2024年,我國農業育種領域成果豐碩。“南繁硅谷”的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太空育種發展勢頭迅猛,作物種質“資源庫”持續拓展,分子設計、基因編輯育種技術接連取得突破,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與此同時,甜脆可口的散花型西藍花、酸甜爆汁的櫻桃番茄等品類豐富的新品種,不斷豐富著人們的餐桌,讓大家在“吃飽”的基礎上,能夠“吃好”。
“我國眾多農業科技工作者長期堅守崗位、努力攻克難關,使得我國在育種領域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儲備。越來越多的良種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將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提升提供堅實支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韓方普表示。
無人機、遙感技術等科技手段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不斷加速,持續為農業生產增添助力。
地塊的坡度、土壤類型、干濕狀況、地力情況……在北大荒集團友誼農場,通過智能管控平臺的屏幕,每塊地塊的詳細情況都清晰可見。這得益于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三江示范區團隊研發的“地塊畫像”技術。
科研團隊借助天空地立體監測技術,獲取了高精度的地塊數據。“有了這些地塊數據,我們就可以針對不同地塊實施精準策略,為黑土地的有效保護與高效利用提供科技保障。”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劉煥軍說道。
基于“地塊畫像”技術,團隊成功將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改造為“三保田”,快速提升了白漿土旱田的綜合產能,還能根據地塊肥力的變化進行精準變量施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農業生產的融合不斷加速,“智慧農業”的美好新圖景正緩緩展開。
農業無人飛機、“蟲臉識別”智能傳感器、荔枝采摘機器人等“黑科技”紛紛涌現;我國自主研發的“慧眼”天空地植物病蟲害智能監測預警系統,能夠對20余種重大病蟲害進行多尺度動態監測預警;借助無人巡檢機、無人駕駛拖拉機,并搭配智慧農業系統,一個人就能輕松管理上千畝土地……
近期,農業農村部印發了《農業農村部關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加快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力爭到2030年使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35%左右,到2035年達到40%以上。
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全面突破,讓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推動農業全方位、全鏈條實現數字化改造……宏偉藍圖已經繪就,未來充滿希望。端牢“中國飯碗”,科技必將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 上一條:全國早茶大會啟幕,《2024全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指數報告》重磅登場
- 下一條:$Next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