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碣食材配送中心 迎夏·又見梅湯處處忙
2017-11-3夏之初,風多雨少,氣候干燥,人體的水分容易通過呼吸、出汗而大量丟失,加上氣候多變,使得“火勢”更迅猛。同時,傳統中醫里,夏季主“火”,它是陽氣最旺的季節,稍加不注意,就容易出現各種上火癥狀。說到去燥,降火,有劑酸甜爽口的飲劑不得不談,那就是“酸梅湯”。酸梅湯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的具有代表性的夏日飲料。古書中“土貢梅煎”就是酸梅湯的雛形。而南宋《武林舊事》中的“鹵梅水”類似酸梅湯。清朝郝懿行寫的《都門竹枝詞》里,就描繪了早期賣酸梅湯的場景,“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在我國,各地都有酸梅湯的身影,只是在北方地區更為流行一些。在北方,陜西、河南、山西、甘肅等地均有酸梅湯;在南方,上海、杭州等地也有酸梅湯。除了最常見的桂花酸梅湯,還有山楂酸梅湯、玫瑰酸梅湯、果味酸梅湯、丁香酸梅湯等多種口味。
老北京酸梅湯
現在我們喝到的酸梅湯是清宮御膳房為皇帝制作的消暑解渴飲料,后來流傳到民間并流行開來。在各地的酸梅湯中,尤以老北京的酸梅湯最為有名。曾有人寫《燕京竹枝詞》歌頌老北京酸梅湯:“鸝鳴原是近端陽,又見梅湯處處忙。冰糖煮沸調木樨,炎伏解渴亦清涼。”從詩中不難看出,在老北平時期,在陽歷5月底6月初開始售賣酸梅湯,在盛夏時節起到生津止渴的效用。
在徐凌霄《舊都百話》中對老北京酸梅湯做了如下描寫:“暑天之冰,以冰梅湯為最流行,大街小巷,干鮮果脯的門口,都可以看到‘冰鎮梅湯’四字的木檐橫額。有的黃底黑字,甚為工效,迎風招展,好似酒家的簾子一樣,使過往的人望梅止渴,富于吸引力。”這說明當時的冰鎮酸梅湯極受歡迎。當時的“冰鎮”不直接在酸梅湯中加冰塊,而是在盛放酸梅湯的大罐四周圍以大量碎冰塊,以保持酸梅湯的清涼。
早些年間,在老北京酸梅湯中,以琉璃廠的信遠齋出品最為有名。據說京劇大師梅蘭芳、尚小云、馬連良都愛喝他們家的酸梅湯。信遠齋的酸梅湯曾是琉璃廠的四大怪之一。梁實秋《酸梅湯和糖葫蘆》一文詳盡描述了信遠齋酸梅湯的風采,贊其“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濃而配。上口冰涼,甜酸適度,含在嘴里加品純醪,舍不得下咽。很少有人能站在那里喝那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
在北京西城,制售酸梅湯名氣較大的店鋪有西四南大街的隆景和、九龍齋、護國寺街的永和齋、鼓樓前路西的聚盛長等。隆景和制出的梅湯,汁濃掛碗,色清味醇;九龍齋的酸梅湯則突出一個“淡”字,酸味綿潤,甜香悠長;聚盛長煮制的冰鎮桂花梅湯,可與信遠齋相媲美,在北京北城有“冷飲大王”之譽。這不但說明老北京的酸梅湯風味獨特,也說明酸梅湯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極為普通,也極易獲得。
酸梅湯功效
酸梅湯中的“梅”選用的是烏梅。《本草綱目》載:“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梅果在沒有成熟時摘下,經加工熏制,便成了烏梅。烏梅可入藥,最早見于漢代張仲景著的《金匱玉函經》。中醫認為,烏梅味酸性平,入肝、脾、肺、大腸經,有祛暑安心、收斂生津、止痛等功效。
做酸梅湯的原料除烏梅、山楂、冰糖、還有不同配比的陳皮和桂花、甘草,原料各有不同功效且相互配伍。
烏梅:堿性食物,能生津止渴,提神醒酒,抗疲勞,肝火旺的人尤為適合。
山楂:助消化,并具有降血脂,降血壓和活血化淤的作用。
陳皮:它所含的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刺激作用,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腸管內的積氣,增加食欲。
甘草:最大的特點是,具有“緩和藥性、調和百藥”的功效,既能夠緩和藥力過于猛烈藥物的藥性,使它們藥力溫和而持久,又能夠協調某些藥性相反的藥物在人體內的作用。
桂花:之所以要在酸梅湯里配桂花,是因為桂花可以增添酸梅湯的香味,這也符合“香味可消除體內濕邪、去暑熱”的中醫理論。
自制酸梅湯
自制酸梅湯有多個版本,僅以配料較為原始、制作較為簡單的一種做參考。
原料:烏梅干250g,山楂干250g,甘草、桂花少許,冰糖。
1.將各干貨洗凈,加水泡開。
2.連同桂花、甘草一起用紗布包好,放在注滿水的大鍋里,用大火燒開。
3.煮開之后,加入少量冰糖,再改用小火熬煮6~7個小時,鍋里的水如果還剩一半,那酸梅湯也就成了。
tip:剛煮好的酸梅湯味道并不好喝,待涼涼或微冰鎮后,味道酸甜可口,且不易變質。
夏之初,風多雨少,氣候干燥,人體的水分容易通過呼吸、出汗而大量丟失,加上氣候多變,使得“火勢”更迅猛。同時,傳統中醫里,夏季主“火”,它是陽氣最旺的季節,稍加不注意,就容易出現各種上火癥狀。說到去燥,降火,有劑酸甜爽口的飲劑不得不談,那就是“酸梅湯”。
酸梅湯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的具有代表性的夏日飲料。古書中“土貢梅煎”就是酸梅湯的雛形。而南宋《武林舊事》中的“鹵梅水”類似酸梅湯。清朝郝懿行寫的《都門竹枝詞》里,就描繪了早期賣酸梅湯的場景,“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在我國,各地都有酸梅湯的身影,只是在北方地區更為流行一些。在北方,陜西、河南、山西、甘肅等地均有酸梅湯;在南方,上海、杭州等地也有酸梅湯。除了最常見的桂花酸梅湯,還有山楂酸梅湯、玫瑰酸梅湯、果味酸梅湯、丁香酸梅湯等多種口味。
老北京酸梅湯
現在我們喝到的酸梅湯是清宮御膳房為皇帝制作的消暑解渴飲料,后來流傳到民間并流行開來。在各地的酸梅湯中,尤以老北京的酸梅湯最為有名。曾有人寫《燕京竹枝詞》歌頌老北京酸梅湯:“鸝鳴原是近端陽,又見梅湯處處忙。冰糖煮沸調木樨,炎伏解渴亦清涼。”從詩中不難看出,在老北平時期,在陽歷5月底6月初開始售賣酸梅湯,在盛夏時節起到生津止渴的效用。
在徐凌霄《舊都百話》中對老北京酸梅湯做了如下描寫:“暑天之冰,以冰梅湯為最流行,大街小巷,干鮮果脯的門口,都可以看到‘冰鎮梅湯’四字的木檐橫額。有的黃底黑字,甚為工效,迎風招展,好似酒家的簾子一樣,使過往的人望梅止渴,富于吸引力。”這說明當時的冰鎮酸梅湯極受歡迎。當時的“冰鎮”不直接在酸梅湯中加冰塊,而是在盛放酸梅湯的大罐四周圍以大量碎冰塊,以保持酸梅湯的清涼。
早些年間,在老北京酸梅湯中,以琉璃廠的信遠齋出品最為有名。據說京劇大師梅蘭芳、尚小云、馬連良都愛喝他們家的酸梅湯。信遠齋的酸梅湯曾是琉璃廠的四大怪之一。梁實秋《酸梅湯和糖葫蘆》一文詳盡描述了信遠齋酸梅湯的風采,贊其“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濃而配。上口冰涼,甜酸適度,含在嘴里加品純醪,舍不得下咽。很少有人能站在那里喝那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
在北京西城,制售酸梅湯名氣較大的店鋪有西四南大街的隆景和、九龍齋、護國寺街的永和齋、鼓樓前路西的聚盛長等。隆景和制出的梅湯,汁濃掛碗,色清味醇;九龍齋的酸梅湯則突出一個“淡”字,酸味綿潤,甜香悠長;聚盛長煮制的冰鎮桂花梅湯,可與信遠齋相媲美,在北京北城有“冷飲大王”之譽。這不但說明老北京的酸梅湯風味獨特,也說明酸梅湯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極為普通,也極易獲得。
酸梅湯功效
酸梅湯中的“梅”選用的是烏梅。《本草綱目》載:“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梅果在沒有成熟時摘下,經加工熏制,便成了烏梅。烏梅可入藥,最早見于漢代張仲景著的《金匱玉函經》。中醫認為,烏梅味酸性平,入肝、脾、肺、大腸經,有祛暑安心、收斂生津、止痛等功效。
做酸梅湯的原料除烏梅、山楂、冰糖、還有不同配比的陳皮和桂花、甘草,原料各有不同功效且相互配伍。
烏梅:堿性食物,能生津止渴,提神醒酒,抗疲勞,肝火旺的人尤為適合。
山楂:助消化,并具有降血脂,降血壓和活血化淤的作用。
陳皮:它所含的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刺激作用,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腸管內的積氣,增加食欲。
甘草:最大的特點是,具有“緩和藥性、調和百藥”的功效,既能夠緩和藥力過于猛烈藥物的藥性,使它們藥力溫和而持久,又能夠協調某些藥性相反的藥物在人體內的作用。
桂花:之所以要在酸梅湯里配桂花,是因為桂花可以增添酸梅湯的香味,這也符合“香味可消除體內濕邪、去暑熱”的中醫理論。
自制酸梅湯
自制酸梅湯有多個版本,僅以配料較為原始、制作較為簡單的一種做參考。
原料:烏梅干250g,山楂干250g,甘草、桂花少許,冰糖。
1.將各干貨洗凈,加水泡開。
2.連同桂花、甘草一起用紗布包好,放在注滿水的大鍋里,用大火燒開。
3.煮開之后,加入少量冰糖,再改用小火熬煮6~7個小時,鍋里的水如果還剩一半,那酸梅湯也就成了。
tip:剛煮好的酸梅湯味道并不好喝,待涼涼或微冰鎮后,味道酸甜可口,且不易變質。